中国手电筒网 - 手电筒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产品新闻 | 地方快讯 | 国际聚焦 | 技术论文 | 企业动态 | 市场分析 | 行业要闻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技术论文 > 黑夜明灯手电筒
3.biz | 商业搜索

黑夜明灯手电筒

信息来源:soovoo.cn   时间: 2019-07-15  浏览次数:23

□游德福 文/图

图片上这把手电筒,是我最后购买使用过的,搁置起来不再使用也有20多年了。几经搬家,扔掉了许多东西,这把手电筒却依然一直珍藏着。

在我小的时候,这种铁壳子的手电筒还属于奢侈品,很少有人家消费得起,大部分人家走夜路都是采用松枝、线香来照明。当时在生产队里全劳力做一天农活记10个工分,年终结算每10个工分值六七角钱,而买一把这种两节头的手电筒要一元八角钱,再买两节大号电池要四角八分钱。而且两节电池一旦装进手电筒点亮了小灯珠,那就不管你再怎么省着使用,最多个把月就会“冇油”不亮了。

身处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不了解这种手电筒的过往了。那时候,山区农村还没有电,黑漆漆的夜晚只能靠点煤油灯来照明,不像现在电力供应充足,而且主通道和小区内到处都有路灯,一旦需要辅助照明的时候也有塑料外壳的充电便携灯和手机,走远点的夜路有摩托车、小汽车。时代在发展,手电筒便顺理成章地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圈子。

我本人开始使用手电筒,是1972年在江口中学读高中的时候。那时勤工俭学得到了一笔收入,迫不及待就买了一把手电筒。因为学校熄灯早,有时候还会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小说。然而,那时毕竟囊中羞涩,两节电池用着用着就变成“荧火虫”了。没有办法,就拧开后盖,将两节电池的“头”跟“屁股”使劲撞击几下,企盼能不能更亮点。有一次还听信别人讲的一种能“生电”的方法,在电池的“屁股”上用鞋锥子钻个眼,然后灌些盐水进去,再用棉花塞严实装进手电筒里。哪里有效?干脆将手电筒扔在一边不管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手头上攒够了买电池的钱,结果手电筒里的废电池“呕水”,整个手电筒都生锈了。

改革开放以后,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,农民手头上更宽裕了,手电筒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和农民朋友的贴心“朋友”。睡觉前,手电筒一定要放在枕头边,以备各种需求。半夜一觉醒来,打开手电筒,看准了床头的一杯水,喝一口,躺下继续睡觉;主妇凌晨起床,打开手电筒,起身去厨房,掀开煤炉盖,熬煮大米粥等;小孩半夜内急,大人就拿手电筒,带孩子起床解决等等。

我的记忆里珍藏着手电筒,也和我电影放映员的职业有关。在部队放电影时,用的是三节电池的大头手电筒,贼亮贼亮的,而且电池也是“装备”性质,还不到“荧火虫”的程度就报废领新了。复员后,干老本行,骑个单车下村放电影,手电筒是必备的家什。有一回,换了新电池,黑夜用着用着突然电珠烧掉了,这下没辙了。后来便在手电筒后盖夹上一个备用电珠,以防万一。记得当时的电珠也有几种型号,1.5、2.5、3.8等,1.5的亮度高,但容易烧掉,大都选用2.5的。

此外,在那个年代,手电筒的使用也有规矩,见对面有人来,不能用手电筒照人眼睛;还有,同伴结伙走夜路,拿手电筒的不能走前头,得后面的人手持手电筒,照在前面的人双脚周围,当时,还有一句“前照一,后照七”的警句呢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手电筒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